top of page
搜尋

解毒專家:給我點時間解決暝眩反應

已更新:2021年2月3日

前情提要:還記得我們上週解讀了令人頭痛的暝眩反應

提到該反應的其中一個成因為:排毒速度可能超過身體所能接受速度。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體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讓我們深入體內,訪問一下來自肝臟的解毒英雄吧!


解毒專家在肝臟

解毒專家在肝臟


首先在人體的解毒作用裡,肝臟的戲份佔了3/4,其次為大小腸。而肝臟的解毒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其中有兩個角色在此扮演相當重要的地位:


  1. 細胞色素酶P450:一個龐大的酵素家族,簡稱為CYP。第一階段解毒任務主要是交給它們。

  2. 穀胱甘肽:簡稱GSH。結合毒素增加其親水性以利排出體外。為第二階段解毒任務中的重要角色。


角色介紹完,來聽聽他們述說的故事。


1.第一階段解毒:

細胞色素酶P450會將來到肝臟的脂溶性毒素進行氧化、還原、水解等反應,轉換成水溶性中間產物,這種物質有可能比原本的毒素更具毒性。因此要盡快進行第二階段的解毒。另外,此過程中也會產生對人體造成損害的活性中間產物-自由基,也需盡快進入第二階段解毒。


2.第二階段結合:

穀胱甘肽、硫酸鹽、和甘胺酸等分子會在此階段與其他小分子化學物質結合形成共軛物並抓住水溶性中間產物,形成無毒性的水溶性終端產物以利排出。其中穀胱甘肽在此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擅長對付上階段產生的自由基,保護DNA免於氧化。



番外篇-意外的插曲


我們知道在第一階段產生的毒素,它的毒性可能比原先的毒素更強。如果第二階段的過程太過緩慢或缺乏穀胱甘肽等解毒物質就會讓具有毒性的中間產物及自由基逃進血液中,進而造成人體損害。而肝臟的解毒效率會因基因、生活、環境等改變。以飲酒為例:


其實酒精也就是乙醇並沒有什麼毒性,但經第一階段分解後就會產生具毒性的乙醛。當乙醛無法快速被結合成無毒性的乙酸排出時,累積在體內的乙醛與自由基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可能降低第二階段結合效率的因素:


  1. 基因:患有酒精不耐症,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亞洲人乙醛去氫酶活性普遍比白人少。

  2. 環境與生活習慣:維生素缺乏、老化、壓力、不良飲食、不良生活習慣、肥胖、吸菸

  3. 第一階段消耗太多能量:酒精、咖啡因等物質會誘導第一階段的反應。過渡誘導下會消耗掉第二階段所需的物質,造成第二階段效率下降。


暝眩反應與排毒效應的邂逅


看完解毒故事中的番外篇,應該就能理解其實暝眩反應的成因之一就和飲酒會宿醉的過程是差不多的。都是由於分解後的毒素,來不及結合成無毒性物質排泄至體外,導致毒素逗留在體內過多而有不適的反應。通常適度休息後情況就會有所好轉。





 

參考資料:

  • Textbook of Natural Medicine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9), Joseph E. Pizzorno.

  • 科學認識肝臟“排毒”, FMCHINA.org



15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